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龚元[1]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 处:《艺术评论》2012年第9期73-75,共3页Arts Criticism
摘 要:作为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精品展演系列演出之一,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又一次为中国观众上演了话剧《安魂曲》,这已经是卡梅尔剧团的第三次访华演出了。《安魂曲》闭幕时,观众席爆发出持续而热烈的掌声,甚至在演员第二次谢幕时,绝大部分观众都起身为精彩的演出鼓掌。至少,这在我的看戏经历中,是现场反响最真挚而倾情的一次了。一出戏,不搞笑、不热闹、不煽情、不暗喻时事,最基本的交流还要依靠电子字幕,何以能够吸引人?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一出戏不靠华丽的布景、不靠巧合的剧情、剥离一切可以增加感官享乐的修饰之后,在一种看似“贫困”的景观中可以表演什么?呈现什么?当观者没有被给予一切属于感官的富丽堂皇,他能够看见什么?他可以怎样看?格洛托夫斯基说过“我们的方法是一种由否定而达到肯定的方法,不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而是障碍的根除。”理解《安魂曲》这出戏,其实就是一个根除障碍的过程,一个由否定而达到肯定的过程。(《安魂曲》聚焦于“死亡”,“人如何面对死亡”这一最本真的存在体验就是这出戏的“戏核”。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