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与手术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猛[1] 韩建波[1] 李达[1] 彭大勇[1] 李树峰[1] 姜振先[1] 

机构地区:[1]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骨科,济南250014

出  处:《中国综合临床》2012年第10期1094-1097,共4页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

摘  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相邻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风险及其防治。方法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收治经影像学及骨密度检查确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44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8例共149个椎体。其中单个椎体53例,2个椎体14例,3个椎体18例,3个以上椎体3例。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保守治疗,单个椎体34例,2个椎体9例,3个椎体11例,3个以上椎体2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Cobb角、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评分变化评估手术疗效。结果88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球囊破裂,3例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现象,但是无明显神经、脊髓损伤症状及体征未予处理。术后3d内发生肺部并发症1例,治愈。手术患者均获随访9.0~14.0个月,平均(12.0±1.7)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2.46±0.91)、(2.57±1.09)分]、Oswesty功能评分[分别为(20.00±1.66)、(22.00±0.75)分]、Cobb角[分别为(12.16±6.43)、(12.34±6.44)°]及前中柱椎体平均高度[分别为(21.37±4.69)、(20.87±5.34)mm]均较术前[分别为(8.11±1.57)分,(42.00±2.75)分,(24.12±3.58)°,(14.94±5.22)mm,P均〈0.01]明显改善,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6例保守治疗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后相邻及非相邻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20.45%(18/88)、1.14%(1/88),与保守治疗的发生率[1.79%(1/56)、28.6%(16/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5,6�

关 键 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相邻椎体 

分 类 号:R687.3[医药卫生—骨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