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雒树东[1,2]
机构地区:[1]山西医科大学 [2]山西省老年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
出 处:《山西老年》2012年第10期55-55,共1页
摘 要: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一种应用了100多年的经典消炎镇痛药。早在19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就发现水杨酸有镇痛作用。1853年,一种学名"乙酰水杨酸"的化学合成物诞生,但此药并未立刻引起重视,直到1899年才开始临床使用,应用于解热、镇痛和抗风湿治疗,取名Aspilin(阿司匹林)。在长期实践应用中,专家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副作用"。正常皮肤伤口出血时,血小板发生聚集就能凝结止血,而使用阿司匹林后,就会出现流血不止、止血困难的情况。1945年,一位医生描述了扁桃腺摘除手术后,为止痛应用阿司匹林,致使发生难以处理的创面出血。1950年,有学者提出利用阿司匹林的抑制凝血作用,可作为某些疾病的预防性用药。对于非甾体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直到1971年才发现,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产生前列腺素而达到止痛效果。体内的环氧化酶有环氧化酶-1与环氧化酶-2两种形式,环氧化酶-1具有保护胃黏膜、维持肾血流量、调节外周血管阻力、调节血小板聚集等功能。
关 键 词:阿司匹林 19世纪中叶 1950年 血小板 化学合成 水杨酸 氧化 应用
分 类 号:TQ460.72[医药卫生—药物分析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