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养殖模式与技术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出  处:《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12年第9期31-31,共1页Journal of Guangdong Rural Proctical Technology

摘  要:泥鳅与水稻共生,不占水面,利用沟坑及稻田水位,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虫害的幼虫和非生物资源(稻花)等为食,泥鳅的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适宜稻田养殖。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鳅粪又可作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收获泥鳅的同时,也提高了大米的质量,提高稻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经过4~5个月的稻鳅管理,当泥鳅规格达到每公斤100~120尾,就可捕捞上市,捕捞泥鳅可先用地虾笼诱捕,入冬后可掘泥收获。

关 键 词:水稻病虫害 养殖模式 技术 稻田养殖 捕捞上市 浮游生物 生物资源 气体交换 

分 类 号:S435.11[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