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晓康[1] 郝建宗[1] 甄磊[1] 何明哲[1] 商浩[1] 

机构地区:[1]河北省儿童医院骨科,石家庄050031

出  处:《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年第29期46-48,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of Medicine

摘  要: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每组42例,切开组患儿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闭合组患儿给予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术前和术后6个月携带角和Baumann角、术后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时,在GartlandI型患儿中,切开组Baumann角小于闭合组(71.25°±.29°比73.22°±1.67°,P〈0.05),携带角大于闭合组(11.43°±1.67°比11.13°±1.0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artlandII、Ⅲ型患儿中,切开组Baumann角均小于闭合组(74.03°±2.24°比76.41°±2.35°、77.41°±3.87°比78.31°±3.37°,P〈0.05),携带角均大于闭合组(12.10°±1.97°比11.09°±1.23°、14.35°±2.10°比11.08°±1.35°,P〈0.05)。切开组肘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明显高于闭合组[90.48%(38/42)比9.52%(4/42),P〈0.05]。两组患儿术后随访6~12个月,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闭合组[2;38%(1/42)比9.52%(4/42),P〈0.05]。结论对于GartlandII、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Baumann角和携带角,有利于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 键 词:肱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功能重建 

分 类 号:R726[医药卫生—儿科]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