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玉平[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学遗产》2012年第6期132-140,共9页
基 金: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11FZW024);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10&ZD1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王国维与陈寅恪在20世纪文学学术史上,都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王国维侧重论述小令,并未过多关注结构,但其"隔与不隔"之说,其实更多的是就结构整体而言的;陈寅恪对中国文学的整体结构并不满意,但对名家的短篇诗文的结构却较为推崇。王国维对文体嬗变的规律有比较系统的探讨,并以文体为底蕴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说;陈寅恪则对若干具体的文体深加研讨,对"破体"现象予以积极评价。王国维的文学研究注重审美感悟,而陈寅恪的诗史互证则强化了考信征实的研究风气。王国维的文学研究模式讲究明其源流,观其会通,而陈寅恪则主张同一题材不同文体之间的比较衡诂,两种模式各有特长并互相补充,共同丰富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进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3.58.2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