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司空[1]
机构地区:[1]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 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1期118-125,共8页Studies on Marxism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启示"(12CKS031);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反思.批判.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2010EKS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广大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基础。这不仅由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而且可以从中东欧转型社会文化认同危机的教训中得到启发。对待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中东欧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之一。中东欧文化认同危机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关系提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社会的作用比之于对中东欧社会的作用要大得多。其中,文化认同的可解释性与确定性、精英与草根以及文化认同的当下性与长期性的关系或许可以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的三个重要维度。
分 类 号:A8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D61[政治法律—政治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