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佀同壮[1]
出 处:《文艺评论》2012年第12期33-39,共7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摘 要:“通变”是《文心雕龙》(下称《文心》)“文律运周”的动力系统,历来为文艺研究者所重,在《文心》现代学术研究史中,“通变”论的研究自然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许多学者在竞相为“通变”一念注入现代学术内涵的同时,也无意间遮没了“通变”论固有的文化意义。站在今天的学术立场回望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通变”论研究在经历了各种时行观念的洗礼之后又回到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阐释原点。只不过,这种回归是在明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自觉地从中国文化立场出发寻求“通变”论价值的超越性回归。在全球化视野中,保持并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才是中国文论的生存发展之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