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最初中国式解读:社会意识形式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秀琴[1] 

机构地区:[1]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北京102249

出  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1-4,共4页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史及其现实意义"(11BZX003)

摘  要: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Ideologie)最初进入中文语境(1919年),是以"观念(形态)"的术语来指称的;而马克思的"意识形式"(Bewuβtseinformen)却被表述为中文"意识形态"。这一切皆源于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日译本以及后者的中译本的最初术语使用。但有意思的是,虽然成仿吾于1927年率先将德语"Ideologie"与中文"意识形态"一词直接对应了起来,但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理论界,主要论者似乎已习惯于在"观念形态"的名义下来使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而且仍然坚持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社会意识形式。

关 键 词:马克思 意识形态 意识形式 中国式解读 

分 类 号:B1[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