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波[1]
机构地区:[1]湖南商学院法学院
出 处:《东方法学》2013年第1期37-51,共15页Oriental Law
基 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近代法理学的形成发展(1895-1949年)--以<法学通论>教科书为中心展开"(项目批准号:10YJA82000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以《中国法律之批判》(1942年)为中心来解读和把握蔡枢衡的历史社会法则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及其综合见解分析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来挖掘这种深刻性背后法学思想产生的内在机理。蔡枢衡的深刻性在于,从法理学的角度审视中国近代法学的发展,以及对关于中国法学的"幼稚"进行判断,尤其是他研究当时中国法的现状,并表达"去西方化与寻找中国性"的目标。但是如何"寻找法的中国性",如何"去西方化"则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近化法学的"中国性"不能不"存";另一方面,在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中,"西化"未必能"去",因为继受而来的西法,可以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并被继承,从而被中国固有传统所内化。蔡枢衡所勾勒的近代中国法学变乱之背景,以及揭示各种新潮法理狼奔豕突的春秋笔法,无疑是对西方法学理论的一种有效的"祛魅",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法学"批判文风和传统,开启了近代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的道路和方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