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邢冬梅[1]
机构地区:[1]苏州大学哲学系,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06
出 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22-28,共7页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本体论’研究”(项目编号:12BZX0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科学论中的‘生成论’研究”(项目编号:10YJA720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如何理解16世纪以来的西方科学传播史?20世纪60年代,基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美国科学史家巴萨拉提出了一个包括三个相继阶段的传播模型,这是一种线性的、单向的与同质化的殖民主义扩张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实践文化"研究的兴起,田野科学进入了科学史家的视野,开始用"文化相遇模型"取代线性的"传播模式",倡导后殖民主义的多元相互作用的历史,偏爱一种非线性的、多元视角的深描,研究历史中机遇性交流实践,重新解释非西方文化及其自然知识的遗产,关注科学实践的多维度的地方性情境,消除帝国主义在宏大科学叙事的历史舞台上的绝对中心地位,创造出一种西方与非西方的历史的相对平等的有效对话空间。How we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science from 16 century? In 1967,based on positivism,G.Basalla,an American historian of science,put forth a model of three-phases of science spread,which is a linear,unidirectional and homogeneous colonial expanding.From 90s of 20 century,with the rise of culture of practice of science,field science enters into the horizon of historian of science,they substitute Cultural Encounter for model of linear spread,initiate history of postcolonial multi-interaction,prefer non-linear and multi-perspective thick description,study emergent communicative practices,reinterpret non-western cultures and its heritages of natural knowledge,pay attention to multi-dimension local contexts,remove the absolute center of grand scientific narratives of imperialism,and thus create a relatively equal and effective historical space of dialogue of western and non-western.
关 键 词:科学编史学 科技哲学 后殖民主义 殖民地科学 文化相遇带
分 类 号:N02[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