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005
出 处:《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年第2期115-117,共3页Journal of Audiology and Speech Pathology
基 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12B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内基金(2012-YJJ-029)资助
摘 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 gn par oxys malpositi onal verti go,BPP V)是最常见的眩晕性疾病之一,是引起周围性眩晕的主要病因,约占17 % ~20 %[1]。1921年首先由Bar any[2]描述了BPP V特征,主要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短暂性眩晕;1952年由Di x和Hall pi ke详细描述并为其命名[3];1969年至1979年由Schucknecht[4]和Hall[5]等分别提出了嵴帽结石症和管石症的理论,此后随着对其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而受到医师的广泛认可。在该理论基础上,针对导致耳石脱落的学说诞生了多种治疗方法,并随着治疗效果而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具体治疗细节尚无规范化,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近年随着国内对BPP V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多数研究还是以探讨手法复位的疗效为主,对某些引起争论的问题和治疗中的细节与难点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PP V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 周围性眩晕 规范化治疗 特定位置 头部运动 主要表现
分 类 号:R764.34[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