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苏东[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 处:《文献》2013年第2期22-36,共15页The Documentation
基 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0)项目成果
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正德本《十三经注疏》的刊刻、补修时间基本达成了共识:此本初刻于元代泰定帝前后,系福建坊刻本,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三传、《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十种,均为十行本,经文、注疏合刊,间有附释音者,至《孝经》有无尚不详。元明之际,板归福州府学,人明后书板移人南京国子监,至正德年间,始以这些板片为基础进行修补,新刊了《孝经注疏》,又用元刊九行本《尔雅注疏》、杨复《仪礼图》、《仪礼旁通图》配以《仪礼》白文凑成所谓的“十三经注疏”,汇印刊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著录此书为“元刻明修本”①,而此本今存于世者,尚有北京市文物局藏、国家博物馆藏、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藏、日本静嘉堂文库藏陆心源旧藏四种。应该说,与清季相较,学术界对于正德本《十三经注疏》的认识已有很大推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