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聂伟[1]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出 处:《艺术评论》2013年第5期37-40,共4页Arts Criticism
基 金: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子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重点课题(12ZS103)阶段成果
摘 要: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然而少数民族电影数量大幅攀升,并没有呈现为丰富多元的主题演绎与美学风貌。当前,少数民族电影主题表现的同质化倾向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性的寻根启蒙,其二是民族特性在全球化裹挟中的孤立处境。前者被认为是“民族自我身份的寻求和确立……往往呈现出文化认同的自豪感与身份确认的豪迈激情”,后者则“在自豪而平和,近乎原生态地呈现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对本民族文化的前景表现出某种浓烈的忧思和深深地困惑。”…创作主题的单调与重复,折射出少数民族电影置身其间的商业语境与市场压力。具体表现到电影中,对景色事物的影像表现越来越奇观化,但发生在不同奇观环境中的故事却呈现出惊人的模式化倾向。我们注意到,原生态少数民族电影对语言的陌生化效应情有独钟,取材不同民族的原生态记录式影片竭力追求100%的民族语言对白,然而操持不同语言的各民族人物的形象塑造却彼此因袭,性格扁平化严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