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彦君[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法学院
出 处:《当代法学》2013年第3期14-24,共11页Contemporary Law Review
基 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10JGD002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劳动合同法>适用疑难问题实证研究"(10BFX089);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社会权的可诉性及其实现机制研究>(12SFB2048);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十八大重点项目)"社会法的使命与担当研究"(2013A0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国社会法的兴起与社会法理论的诞生是中国法律发展和法学繁荣的一个重要体现和表征,社会法概念的提出、阐释与运用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法由其自身的部门法精神和品格所决定,其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权益、追求社会实质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价值取向。社会法凭借倾斜保护与平衡协调的制度机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学理论体系主要由社会法本体理论、社会权利理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建构理论和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障理论所构成。社会权是社会法学的基本范畴,社会法是保障和捍卫社会权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是社会法的神圣使命和时代担当。
分 类 号:D922.182.3[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D922.5[政治法律—法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1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