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视角中历史与现实的人性纠缠——198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价值观论评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丰杰[1] 

机构地区:[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10期16-21,共6页Criticism and Crea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10BJW05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历史简而言之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客观意义上过去发生的所有事实,第二种是过去这些事实留给人类的记忆。由于个人的视角、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人只能有限地记住部分历史。当时间不断流逝,被记住的“历史”在脑海中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两种历史之间不可能画上等号,历史不可能被彻底客观还原。在文学创作的视野中,往往有一个价值体系,它决定着历史呈现的面貌,以及言说历史的方式。作家带着自身的主体性去观照过去,其看待事件、问题、历史进程的思路都影响着历史复活的方向和面貌。传统历史观指导下的创作实践,相对于记录历史,更倾向于开掘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对先验理念的证明。从左翼小说到红色经典小说,由于政治与文学的亲密联姻,小说承载了太多文学价值以外的责任和意义。当一批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作家们试图逼近历史时,他们开始了一场与传统历史小说大相径庭的新书写。

关 键 词:新历史小说 历史与现实 80年代 民间视角 价值观 人性 传统历史小说 文学创作 

分 类 号:I207.4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