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文学[1]
机构地区:[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63-68,共6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至隋唐中原政权授予周边民族的官爵名号研究"(12CMZ006);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的北方边区移民研究"(SWU1309221)阶段性成果
摘 要:西汉武帝时,中原王朝的武职官员开始较为系统地封授给周边民族及政权首领们,到东汉、曹魏时期,中原王朝主要武官基本都已外封,并且通过普遍加授"率众""率善"官号使之更趋于独立、一体化和规模化。武官外封制度逐渐走向完备,并与较早成熟的外封爵位体系共同构筑起汉魏民族首领的官爵名号封赐制度。外封武官代表的汉魏职官封授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化存在,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汉魏外封武官体系的构成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创造,更是各民族制度文化融合的结果,它还往往成为民族政权自身官僚制度建设的重要资源,其封授遵循先接触先封授的基本规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