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阎庆生[1]
出 处:《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142-144,共3页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摘 要:在中西二元对立的文化逻辑中产生的中国新文学,当它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传统文学的遗产,全身心地拥抱西方文明的时候,一个根本性的焦虑就相伴而生:新文学的“主体性”何在?换句话说,新文学想要摆脱“姗姗学步”或者“牙牙学语”的状态,大踏步地向前,面向全世界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首要的是发展并完善自己的“新质”。这种新质既迥异于传统文学,又与他国文学有着本质差别。正是这种“新质”方能确立新文学的“主体性”。对这种“新质”的追寻、探求与创造,既是“五四”一代先贤们的焦虑,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文学理想。这种“新质”是什么?周作人、茅盾、郑振铎、上官筝等人的答案是一致的:“地方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