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卉[1]
机构地区:[1]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出 处:《北方文学(中)》2013年第4期125-126,共2页
摘 要:一九一八年,鲁迅写作《孔乙己》,并称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作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一个善良的读书人是如何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所毒害,并展现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悲剧命运。比这早一个世纪,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笔下,以典型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一种特殊的,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多余人”一罗亭,并揭示在社会变革和时代变换中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出路问题。两个作家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同是描写知识分子在时代新旧交替中的命运问题;都刻画了知识分子的“无能”;都带有一种知识分子的忏悔与社会责任思考;作品都以主人公的死来强化其时代意义;作家都寄予一定同情。这里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探源这两部作品的所揭示的相通的主题含义。
关 键 词:鲁迅《孔乙己》屠格涅夫 《罗亭》 知识分子命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