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腹壁功能性重建临床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薛松[1] 刘昶[1] 纪艳超[1] 万会魁[1] 

机构地区:[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1000

出  处:《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年第8期710-712,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

摘  要:腹壁切口疝(incisionalhernia,IH)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源于缝合筋膜的断裂或松弛,发生率为5%~10%,50%出现于术后1~2年内。腹壁切口疝为非自愈性疾病,只能依靠手术修复。针对腹壁切口疝的治疗以往多采用单纯缝合修补及应用网片的无张力修补,但这些技术手段有较多局限性、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诸如腹膜炎、肠穿孔、肠瘘、腹壁异物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腹壁功能的丧失。基于以上问题如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优先改善组织器官原功能性,恢复腹壁有效外观、解剖及功能并保证壁层腹壁的全覆盖,从而实现腹壁的功能性重建,是当今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

关 键 词:腹壁切口疝 功能性重建 

分 类 号:R6[医药卫生—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