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  被引量:4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丁智才[1]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出  处:《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100-105,共6页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基  金: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研究"(项目号:12XMZ057);2011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现代转型及产业化发展研究"(项目号:201103YB10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非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是个不易协调的难题。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壮锦、绣球的生产性保护折射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产业进程,对其考察可管窥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与困惑,从中亦可尝试探讨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

关 键 词:民族文化产业 少数民族非遗 生产性保护 壮族织锦技艺 

分 类 号:C95[社会学—民族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