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傩面具的艺术性与审美特征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雨婷[1] 刘洪斌[1] 罗香妹[1] 

机构地区:[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出  处:《兰台世界(上旬)》2013年第8期101-102,共2页Lantai World

基  金: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年项目<高职高专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与桂林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研究>(2011JGA162);项目主持人:张雨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课题<桂林本土民俗文化特色下的动漫设计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研究>(11FJY036);项目主持人:张雨婷

摘  要:"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由巫者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宗教祭祀仪式。在周初,就有关于"傩"的文字记载。"傩"在当时分为"有司傩"和"乡人傩"两种[1]1"。有司傩"主要是宫廷祭祀采用的仪式,到汉代发展为宫廷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驱鬼捉鬼,也称为"方相舞"。而"乡人傩"则是寻常百姓驱鬼逐疫的仪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由一种祈天向娱神转变,

关 键 词:傩面具 审美特征 宗教祭祀仪式 艺术性 桂林 华夏民族 文字记载 宫廷 

分 类 号:B933[哲学宗教—宗教学] J528[艺术—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