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易东生[1]
机构地区:[1]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出 处:《芒种(下半月)》2013年第10期8-9,共2页
摘 要:在儒家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生轻死,文学家的认知范式受文以载道价值论思想的影响,遮蔽了死亡的本体叙事。文学家习惯性地采用正反对举的叙事模式,人物的死亡往往是作家赋予其符号化的伦理价值的显示,“是具有伦理力量的性格的最后表现,更能流露出死亡符号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艺术家道德尺度也借助于人物的死亡得以显现。”①在这种创作理念的制约下,文学家忽略了人物面死时真实而复杂的内心体验,人物形象因此显得单薄、扁平而经不起推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文学创作真实的要求,减弱了死亡叙事审美的力度与厚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