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小川[1] 谢晓慧[1] 陆浩[2] 史录文[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北京100191 [2]北京和睦家医院药房,北京100016
出 处:《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年第21期1825-1826,共2页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Pharmacy
摘 要:目的:分析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74—2012年4月有关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现22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涉及病例总数1 238例;致心律失常大致常见为6种类型,停搏和传导阻滞的发生频率较高;导致患者死亡的约占病例总数的7.3%,涉及8种药物;原患疾病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占69.8%;涉及联合用药的分别以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和洋地黄类药物居多。结论: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以停搏和传导阻滞发生率最高,分居第一和第二;严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会导致患者死亡,尤其是在应用阿普林定、奎尼丁、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时;患者原患疾病以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居多;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和洋地黄类药物时易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