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从被批判到被理解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梁冬丽[1] 

机构地区:[1]百色学院中文系,广西百色533099

出  处:《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111-117,共7页JOURNAL OF BAISE UNIVERSITY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的生成及其流变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2YJC751048

摘  要:在对待通俗小说"有诗为证"这一文学传统时,批判与肯定并存。就批判而言,从明代至清中后期,批判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诗词质量低下;二是诗词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不够密切。清末以后,批判点主要集中在程式化的创作方法、引诗炫才这两方面。就肯定"引诗为证"而言,从通俗小说的自身特点、诗词的源头、价值等肯定诗词对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对小说文体形成的作用、对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等方面做了贡献。随着研究的深入、小说观念的转变,"有诗为证"这一文体特征与文学现象逐渐为人所理解。

关 键 词:有诗为证 被批判 被理解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