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文红[1]
机构地区:[1]外交学院英语与国际问题研究系,北京100037
出 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37-40,共4页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基 金: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北京市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模式探究"(项目编号:CDA1207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外语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态跟踪研究"(项目编号:3162013ZYE)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首先考察了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的历史嬗变。其次,回顾了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并同西方进行了批判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大部分模型是在西方的视角与框架内提出的,基于中国文化视角的研究较少;此外,研究方法多为演绎式,较少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式方法;模型的内容多为列举静态的构成要素,较少涉及动态的发展过程。This study first survey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onceptualizations since the 1950s in the west. Then it compares China' s related research with that of the west.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few ICC frameworks in China have been put forward from indigenous Chinese culture perspective. What is more, few studies have adopted bottom-up induc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most frameworks are limited to listing static elements, with few exploring dynamic ICC developmental stages.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