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中两种逻辑间的张力及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被引量: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南湜[1,2]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2]南开大学哲学系

出  处:《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1期1-17,共17页Study & Exploration

摘  要: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早晚期思想间存在着重大差别,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马克思对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双重颠倒或翻转所导致的实践旨趣与理论旨趣之间的张力,以及对这一张力的解决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从一定意义上看乃是根源于近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近代科学意识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具有广延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其服从机械因果关系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无广延的主观的精神世界。面对人本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关系问题,在近代科学所造成的形而上学危机的基础上,从逻辑上说,有三条哲学道路或方案可供选择:第一种方案可称之为唯意志论方案,第二种方案则在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得到了最为彻底的实行,第三种方案就是黑格尔的历史主义辩证法的道路,这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辩证神正论或神义论。但无论是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所内在蕴含的张力来看,导向现代性困境都是不可避免的。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一次是从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那样的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的个人这样的有限主体的翻转,另一次则是从人出发的"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的"科学逻辑"的翻转。我们可以从基于行动者眼光的实践哲学立场和基于旁观者眼光的理论哲学立场两种视角对比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两次翻转之间的关系。旁观者的理论哲学方式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一般进路;行动者眼光的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哲学进路。我们不可能基于单一的行动者视角或旁观者视角,将马克思哲学构成一个逻辑一贯的体系。要想保全马克思哲学的双重视角,就必须放弃单一视

关 键 词:马克思哲学 基于行动者眼光的实践哲学 基于旁观者眼光的理论哲学 近代科学 基督教神学 

分 类 号:B1[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