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黄丽芬[1] 张蓉[1] 李慧 许文艺 陆斌 王喜林 庄恒扬[1]
机构地区:[1]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 [2]江苏省新沂市农业资源开发局,江苏新沂221400 [3]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外资项目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08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12期369-372,共4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201154);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编号:TF092393-CN);新沂市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编号:GEFJSXZ11001);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摘 要:以江苏省新沂市农户为对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调查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在2008--2011年期间为优质小麦生产的目标而推行的各种适应性农艺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表明,农民对GEF的认知程度、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技术实施比例、小麦节水灌溉措施、肥料深施的比例等方面,项目区均高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各种病虫害发生程度项目区均小于非项目区。项目区有机肥使用比非项目区高9.5百分点,增产比例高11.3百分点;9000ks/hm2小麦高产的农户在项目区极显著多于非项目区,而4500kg/hm2低产的农户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低5.8百分点。2008—2011年新沂市冬天低温来临早且持续时间长,项目区86%农户在10月20日前播种小麦且70.2%农户播种量为150—225ks/hm2;而非项目区播种普遍较迟,33.4%农户在10月21-30日播种且50%农户播种量达300—375kg/hm2。结果表明,新沂市项目区农民大多知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技措施,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本研究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推广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分 类 号:X835[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