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隹而舞”到“方相之舞”——“傩”考(上)  被引量:8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怀堂[1,2] 

机构地区:[1]苏州大学文学院 [2]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

出  处:《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112-120,共9页National Art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西南傩戏文本的调研与研究"(项目编号:2009JJD850005)阶段性成果

摘  要:"難"是由■即堇之初文与殷商图腾"隹"会意演变而来,其本义为祀神祈雨,这种祭祀仪式即为"象隹而舞"。之后,这一本义为"驱疫"所替代,进而将"逐鬼"扩展进来,■在周朝成为"驱疫逐鬼"之"難"。到孔子《论语》之时,"難"演进为专门佑人的巫术活动或仪式——"傩",即"方相之舞",并从周代众多的巫术活动或仪式中独立出来。傩之由■(或)堇——隹——(魌——夔)——難(商之"象隹而舞")——傩(周之"方相之舞"),而隹就成为傩神或傩神原型。傩之巫术性质很突出,在其产生之时或稍后有一支就已脱离于傩祭祭坛而成为世俗的仪式性展演。源于"傩"之祭祀与非祭祀扮演构成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两大支流,即中国戏剧史上的"明河"与"潜流"。①肇始于周代的"傩"之置换于"難",客观上促使傩戏真正地登上中国戏剧史的舞台。

关 键 词:   

分 类 号:J809.2[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