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初级生产力的演化以及大隆组黑色岩系初级生产力的定量估算  被引量:9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沈俊[1] 周炼[1] 冯庆来[1] 张木辉[2] 雷勇[1] 张宁[3] 喻建新[2] 顾松竹[2] 

机构地区:[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1期132-145,共14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839903;40921062;41073007;412730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2011CB808800);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科研基金(编号:2011014513000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实验室科技部专项经费资助

摘  要: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后初级生产力是升高还是降低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华南两个深水剖面(峡口和新民剖面)的研究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初级生产力是逐步降低的,而且从Clarkina 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到Hindeodus parvus-Isarcicella isarcica带经历了升高-降低-恢复-衰退-萧条5个演化阶段.从C.meishanensis带底部开始,初级生产力开始大幅度衰退,但由于环境的恶化,海洋表层生物群发生了转变,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疑源类和蓝细菌(灾难种)反而繁盛.而后初级生产者在H.parvus-I.isarcica带出现大的萧条.通过对华南2个剖面晚二叠世大隆组黑色岩系初级生产力的定量计算发现,大隆组黑色岩系的初级生产力相当于现代海洋上升流区域生产力的平均值,这套地层是潜在的优质烃源岩.大隆组出现这种高生产力的现象可能与当时华南板块处于赤道上升流附近有关,但不同剖面因受氧化还原和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关 键 词:古生产力 黑色岩系 烃源岩 大隆组 氧化还原 

分 类 号:P58[天文地球—岩石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