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立莉[1,2,3] 王健[4,2] 王亚愚 陈曦[1,2] 季帅华[1,2] 马旭村[1,2,3] 薛其坤[1,2]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 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2]教育部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 [4]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北京100871
出 处:《物理》2014年第3期196-198,共3页Physic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91121004,11321091,1137433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3CB934600,2012CB921300)资助项目
摘 要:界面超导概念的起源可追溯至50多年前物理学家对二维超导的研究。1968年,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界面增强超导现象,即当Al与Cu或者Sn混杂形成超晶格时,其超导转变温度提高接近1 K[1]。在1986年和2008年发现的铜基[2]和铁基[3]两大类高温超导体系都具有层状三明治结构,形成库珀对的载流子来源于氧化物电荷库层的掺杂。不仅铜基和铁基两大类高温超导体系,还有MgB2[4]等,目前已发现的超导转变温度超过30 K的高温超导材料,都具有层状结构。由此,薛其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高温超导是否源自于界面增强效应并且其机理就是基于电声子作用的BCS理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