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范庆超[1]
出 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25-27,共3页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288)
摘 要:在1931—1945年间的中华抗战文学格局中,东北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异常突出的抗争精神。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作家纷纷以笔为刀枪,协力奏响了中华反帝抗战的最强音。其中,满族作家和朝鲜族作家在抗争精神的表达上表现出"集群"性的优势和更大规模的反抗声浪。这既受到反帝抗战普遍性时代风潮的感召,还源于满族、朝鲜族作家基于特殊历史境遇而生的故土情结、祖先意识、仇日情绪、自尊和耻感等民族心理。捋清这抗争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将有助于认识抗战时期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的时代和民族特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5.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