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宁[1] 王乃昂[1] 赵力强[1] 张振瑜[1] 董春雨[1] 沈士平[1]
机构地区:[1]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干旱区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研究中心,兰州730000
出 处:《科学通报》2014年第7期615-622,共8页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114);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9034);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1210065);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20100211120006)资助
摘 要: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高大沙山和湖泊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关于高大沙山上大气降水能否入渗补给地下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沙漠腹地的2年降水观测和沙漠边缘的长时间尺度降水资料,结合概率分布模型和日降水极值重现期分析,对沙漠地区的降水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利用沙漠腹地的自动气象站和涡度相关系统的观测数据,对不同等级降水事件后的沙山蒸发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沙漠地区的降水事件可分为3类,即5mm以下的常规降水事件CP(占总降水的90%以上)、20mm左右的普通年份最大日降水OAM和数十年一遇的极端强降水事件EP.CP和OAM事件后,降水分别约需l~3d和3~4周可被蒸发出地表,EP事件后水分则需较长的时间方可蒸发出地表.三类降水事件的累积蒸发与累积降水表明,高大沙山上的大气降水对地下水没有显著补给作用.本研究对深入探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的形成机理有重要价值.
关 键 词:降水 蒸发 入渗 极值重现期 涡度相关 巴丹吉林沙漠
分 类 号:P412.13[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