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锋[1]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12-16,共5页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早期六部主要著作历史地位新探讨"(项目号:09YJC720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关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以往我国学界的主流解读范式,是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学说及其四个规定视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甚至惟一内容。这种解读范式过于简单和狭窄,无法全面展现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体系与丰富内容。实际上,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内容绝不仅限于《手稿》的异化劳动学说,更不限于异化劳动的上述四规定。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异化学说,而是一种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精神等领域的异化理论体系,经济异化理论只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分支,绝非全部重要内容,政治异化理论、社会关系异化理论、精神异化理论同样是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异化劳动学说不过是马克思早期经济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并非后者的惟一内容,货币异化理论同样是其早期经济异化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早期异化理论及其思想内容,消除长期以来学界的简单化、片面化理解,还原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