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浓度胰蛋白酶消化法优化大鼠角质形成细胞的传代培养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尚玉茹[1] 申传安[1] 柴家科[1] 马丽[1] 李大伟[1] 李龙珠[1] 尹凯[1] 

机构地区:[1]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48

出  处:《中华烧伤杂志》2014年第2期179-181,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1128、81373140);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科研项目面上项目(CWSllJ097);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Z12110700102092)

摘  要:目的了解通过改良传代技术是否可获取高增殖活性的大鼠KC,为体外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将从3只清洁级新生SD大鼠背部皮肤中分离、培养的原代K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采用0.25g/L胰蛋白酶联合0.4g/L乙二胺四乙酸消化传代,传统组采用2.5g/L胰蛋白酶结合0.4g/L乙二胺四乙酸消化传代。收集2组原代细胞及传代细胞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取部分第1代细胞,应用锥虫蓝染色法观察细胞存活情况并计算存活率(样本数为3);另取第1代细胞培养1、12、24h,噻唑蓝比色法进行细胞黏附实验(以吸光度值表示黏附细胞数量,每时相点样本数为6)。取第5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B半乳糖苷酶染色法计算衰老细胞百分比。对数据行LSD-t检验。结果改良组原代细胞、第5代细胞及第18代细胞形态类似,呈圆形或小的多角形,或呈鹅卵石样;传统组原代细胞形态与改良组类似,第5代细胞胞体变大,增殖缓慢,呈片状覆盖,无法再继续传代。改良组细胞存活率为(94.6±1.7)%,显著高于传统组[(66.2±2.6)%,t=15.815,P〈0.05]。培养1、12、24h,改良组黏附细胞数量分别为0.205±0.015、0.225±0.014、0.265±0.021,均显著多于传统组(0.176±0.015、0.196±0.011、0.221±0.019,t值分别为2.947、3.517、3.476,P值均小于0.05)。改良组(S+G2/M)期细胞所占比例[(30.6±2.3)%]显著高于传统组[(17.0±5.6)%,t=3.890,P〈0.05]。改良组衰老细胞百分比[(10.9±2.0)%]显著低于传统组[(75.9±4.1)%,t=24.624,P〈0.05]。结论低浓度胰蛋白酶消化法能减轻细胞损伤、提高细胞活性、增加传代次数,为实验研究创造良好条件。

关 键 词:胰蛋白酶 连续传代 大鼠 角质形成细胞 

分 类 号:R329.2[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