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时代”的“持守”与“弃斥”——“十七年”时期老舍与赵树理文学行为共同性及其意义的考察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席扬[1]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5-18,共14页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基  金:2011年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史重要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1BZW108)资助

摘  要:"十七年"时期老舍与赵树理文学行为共同性状态及其意义,蕴含着文学主体的既有历史与"新时代"之间丰富复杂的紧张关系。"历史"与"现实"、"审美惯性"与"功能皈依"、"激进超越"与"留恋传统"等,在主体身上呈现为"欲断不断"的缠绵状态。他们在激进时代里逐步被"虚化"的境遇以及他们所做出的有限而无奈的回应,他们的"身份"或"角色"转变与呈现的复杂性等,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所持守的"大众文艺本体观",具体表现为社会文化主体的底层倾斜、审美文化功能的伦理取向、艺术选择重构的本土范畴。"持守"与"弃斥"的根由,既有着传统"士人"身份的现代延异因素,也是对自我与权力主体之间对等信任的诉求。在多变的时代里,两个主体间的博弈,微妙又复杂。

关 键 词:老舍 赵树理“十七年” 文学行为 

分 类 号:I206.7[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