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锺陵[1]
机构地区:[1]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177-185,共9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摘 要:20世纪的新诗史从进程上说,可以划分四个大的时期,其总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其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纵贯了这一世纪新诗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的矛盾,应透过西洋影响,而从中国诗的特征上去予以更深的把握。这一世纪的新诗史表明,明确诗的本体,是理解新诗史上种种争论及引导新诗走向未来的关键。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赋比兴诗学理论,便是对诗的这一属性的最简明、切实的概括。智、情与咏唱(吟诵)的三位一体是诗的本体,只有从诗的这一本体性上,我们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明白新诗的特点及其发展道路。语言的变化,不仅使得新诗大大地增强了其散文性因素,因此它应该特别注意于维护其本体,而且还使得古代诗歌所习用的诸如诗眼等一些可以造成诗意的表达方法难以再加使用。意象的"波段"比较长,这是新诗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以"长波段"语言营造意象的优势,新诗将能获得自己不同于古代诗词的诗味。总结80多年新诗史的得失,可以看出:将活泼自如、既能容纳现代口语而又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的格律化追求,与避免了其弊病的现代派技巧,以及古典诗词曲的韵味这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新诗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诗的一条大有希望的道路。
关 键 词:新诗史 诗的本体 新诗的特点 三者结合的新诗发展道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21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