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葛馨[1] 郭宇[1,2] 徐立鹏[1,2] 仝小林[1]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7
出 处:《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年第4期78-81,共4页Chinese Journal For Clinicians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1)
摘 要: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甘草,一名美草,一名蜜甘。味甘,平,无毒。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陶弘景尊其为“国老”[2]。又甄权云[3]:“诸药中甘草为君……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爷之号”。因其味甘,性平,有“国老”之称。据统计,《伤寒论》113方,用甘草者69方,《金匮要略》113方,用甘草者85方;仲景用甘草有单方、有复方,有生用、有炙用,有做君臣者、有做佐使者;用量轻重因证而异,常用2两,最少者6钱,最多者5两[4]。甘草在经方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近年来,学者或因其甘、平而忽略其量-效-毒关系,或因药理研究证实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而避之。本研究拟通过对甘草现代临床用量进行研究,提出甘草的合理用量范围与相关影响因素,以供临床参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2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