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淮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 [2]淮北师范大学,教授淮北235000
出 处:《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2期125-127,共3页Scientific Socialism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一般项目<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项目编号13BKS00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同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宗派主义斗争的语境下而产生的。起初,由于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和工人运动内部的宗派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具有贬义内涵的称谓,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拒绝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随着马克思主义逐渐战胜各种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潮、工人阶级内部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并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恩格斯对这一术语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认同和接受了用"马克思主义"指称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理论,笼罩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上的贬义性质渐渐消失,而成为一个正面的术语。随着与修正主义斗争取得的胜利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真心向往、令资产阶级反对派发抖的革命理论的正式称谓。
分 类 号:A8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