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晓东[1]
机构地区:[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 处:《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2期175-191,共17页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六世纪前后的倭寇与东亚区域秩序研究"(批准号:10BSS009);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项目"明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倭寇'叙事的历史演变"(编号:NECT-12-082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倭寇"问题,是影响明代官方对日本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洪武时期基于重构东亚封贡体制及宣示自身统治合法性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在最初的对日诏书中,采取了将"倭寇"与"日本"相关联的督促策略。随着双方交涉的逐渐展开,尤其是永乐至正德年间,明朝与日本"封贡"关系的日渐确立,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基本采取了"倭寇"与"日本"两分的看法。虽然嘉靖初年的"宁波争贡"事件及后来"大倭寇"的兴起,对明代官方"日本观"的转化产生了较大触动,但还未从根本上将"倭寇"与"日本"全然等同视之。万历时期,丰臣秀吉对朝鲜的侵略及其对东亚区域秩序的挑战,使明朝君臣不得不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来思考对日关系,此时的官方语境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