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年国家早籼迟熟组区试桂林试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鹏[1,2] 

机构地区:[1]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2]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广西桂林541006

出  处:《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8期64-65,共2页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  金:广西农业科学院院市合作研究项目"早熟优质常规稻新品种选育"(2013HM09)

摘  要:对2011一2013年国家早籼迟熟组区试桂林试点的数据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早籼组合的总粒数、实粒数、有效穗有较大的变异空间,桂林稻作区早籼稻产量在7.5t/hm^2以上,产量构成因素95%的置信区间为:有效穗数267.4万~298.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10.0~125.8粒,结实率77.6%~84.3%,千粒重25.8~27.2g;影响参试品种(组合)产量差异的3个主成分因子分别是粒数、穗型、粒重,其中粒数因子的贡献率最大,同时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笔者认为针对桂林稻作区的早籼品种选育,应在保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注重选择大穗、重穗型组合,同时兼顾生育期、株高等其他性状的协调发展。

关 键 词:早籼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主成分分析 2011—2013年 

分 类 号:S511.21[农业科学—作物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