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锦[1]
机构地区:[1]江苏警官学院
出 处:《领导科学》2014年第9期11-12,共2页Leadership Science
基 金:作者主持的江苏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邻避运动中公民利益表达与回应"(项目编号:2013SJB6300023);江苏省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该标签的人有作为他们所属的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页)。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指出,“污名化”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群体活动过程,施污者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将受污者的某些负面特征放大,直至让人形成深刻的印象。官员“污名化”是指官员由于其所拥有的“受损的身份”而在社会其他人眼中逐渐丧失其作为官员的社会信誉和社会价值,并因此遭到排斥的社会回应的过程。官员“污名化”影响的不仅是具体的涉事官员及相关群体,更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使民众对官员乃至国家的信心塌陷,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因此,官员“污名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