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颜同林[1]
出 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87-94,共8页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基 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方言入诗资料整理与研究"(11XZW012);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黔教合KY字[2012]087号);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研究"(05031130028)
摘 要: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以独特的地理优势,耸立而成陪都重庆的天然屏障,是大西南交通线上的枢纽之一,省会贵阳则升格成为战时的文化卫星城。在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城在1939年2月遭到日军的疯狂轰炸,1944年12月在贵州省境内又发生黔南事变的惨剧,都是影响与冲击贵阳的历史大事件,数以百计的外省诗人与作家受到程度不一的牵涉。面对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诗人们用自己不同的笔,留下了各自的心灵记录,其中九叶诗人群体、现代派诗人群体、军旅背景诗人群体与本土诗人群体在贵阳诗坛的歌吟具有代表性。抗战诗歌是贵阳诗坛新的名片与生长点,同时因抗战胜利前后外省诗人的离散而导致贵阳诗坛走向了衰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