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成红舞[1]
出 处:《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11-15,2,共5页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2013年博士启动基金课题"跨文化中的他者文化想象"(B1303);2012年校级课题"波伏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X1211);2013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资助经费项目"波伏瓦的他者理论与文学创作研究"(J13WD2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他者到自我--波伏瓦他者理论研究"(13FWW002)
摘 要: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史已近30多年,但关于波伏瓦与萨特的一些问题的论争仍然未止,这些论争甚至贯穿了波伏瓦在中国译介的整段历程。其中,董鼎山、黄忠晶和施依秀三位学者之间的一场论争就断断续续持续了10多年。三方各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学者对波伏瓦的理解甚至误解。三位学者都认为自己才是把握了事物真相的人。通过梳理这段论争的过程,以及结合波伏瓦哲学思想中的一些观念,我们会发现,其实关于波伏瓦与萨特之间关系的问题不关乎真相,而关乎我们自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