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2]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
出 处:《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92-97,103,共7页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摘 要:约翰·巴斯在早期小说《漂浮的歌剧》和《路的尽头》中戏仿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目的,是要指出20世纪中叶美国特定文化语境中人们所面对的生存困境,即传统价值体系坍塌之后自我存在的本体论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以技术理性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对个体情感价值的压制和放逐。探讨巴斯在这两部小说中呈现问题的方式、态度和解决策略是解读作品的重要思路。在巴斯后来的小说中,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合理性地实现个体价值成为其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