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的有机碳同位素梯度和海洋分层  被引量:1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新强[1,2] 史晓颖[1,2] GanQing JIANG 汤冬杰[1,2] 

机构地区:[1]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3]Department of Geoscience,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NV 89154-4010,USA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6期1142-1154,共13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1CB808806);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EAR-074582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120022120008)资助

摘  要: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是地球历史上碳循环的重大波动期,但有关其成因和古环境意义仍存在很大分歧.为阐明这一问题,本文对华南晚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两条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的碳同位素研究.在浅水相区九龙湾.季家坡剖面,晚埃迪卡拉纪灯影组大部分δ^13Corg值在-29‰- -24‰变化;而在深水相区龙鼻嘴剖面,大部分δ^13Corg值在-35‰ - -32‰.这些新的研究结果与华南埃迪卡拉纪一早寒武世其他剖面发表的δ^13Corg数据对比表明,δ^13Corg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着巨大变化,并受岩相的明显约束.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中,δ^13Corg相对较高,通常大于-30‰;而在黑色页岩和暗色硅质岩为主的地层中,δ^13Corg相对较低,一般小于-32‰.这种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差异很难以存在巨大的溶解有机碳库(DOC)解释,我们认为不同微生物类群的贡献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浅水相样品中较高的δ^13Corg值(〉-30‰)与显生宙同位素变化相近,可能反映了光合作用为主的同位素分馏;而深水样品较低的δ^13Corg值(〈-32‰)可能反映了缺氧环境条件下化能自养或甲烷氧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重要贡献.这意味着在埃迪卡拉纪-早寒武世之交扬子地台的海洋仍处于强烈分层状态,且氧化还原界面波动频繁.

关 键 词:晚埃迪卡拉纪 早寒武世 华南 有机碳同位素 海洋分层 

分 类 号:P534.41[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97[天文地球—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