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重构与话语表达:公共文化视阙下的伏羲祭典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高小岩[1,2] 全美英[3] 

机构地区:[1]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3]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出  处:《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171-177,共7页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11CSH032);中央高校科研项目(ZY1353)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伏羲是作为填补成文历史前的文明酝酿期标志型人物,经过数千年后人的记载、论证和实践的建构,成为类似黄帝、最广为接受的民族早期共同记忆的合理解释。对伏羲的祭祀也成为民间社会传承至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事项。羲皇祭典是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仪式。伏羲不仅被作为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作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和再造。通过对公祭伏羲大典的实地观察和仪式学分析,以及结构视阙下的价值涵化与场域共振的阐释,提出重塑文化空间和公共领域的尝试在于通过话语交往把公共性问题带入仪式活动中,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得到维护、延续和发展,从而带动增强中华凝聚力。

关 键 词:伏羲 价值传导 场域共振 公共文化 话语表达 

分 类 号:G122[文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