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曹成竹[1]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出 处:《文艺争鸣》2014年第6期87-92,共6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早期中国歌谣运动的美学反思"(12CZW016)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民歌的经典化建构研究"(201217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直以来,歌谣作为人民大众真实情感的表达媒介,一方面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承中,一方面又始终被来自外部的凝视所关照。儒家知识分子对《诗经》的解释和诗人仿民歌体的文学创作,代表了政治权力和文化精英对这种民间文学资源的规约及倚赖,政治解读和文学模仿也基本上囊括了传统文化结构下歌谣进入文学场域的主要模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