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研究的进展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祖涛[1] 任道性[1] 

机构地区:[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出  处:《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9年第1期1-6,共6页Parasitic Diseases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摘  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1977年,使用只换培养液而不加红细胞的培养方法,获得了形态上成熟的配子体,在pH8.0的胎牛血清中,可见到小配子体出丝。1982年,用体外培养产生的配子体感染蚊,然后用其子孢子接种黑猩猩,感染获得成功。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培养方法基本上与红内期无性体相同,一般使用RPMI1640培养基,补充10~15%人血清、0.2%碳酸氢钠和20~40mM两性离子缓冲液,但培养建立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再加入红细胞。虽然培养器材是各种各样的,其关键是在培养过程中保持温度和气体条件恒定。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次黄嘌呤或cAMP可增加配子体的产生,也有实验证明,cAMP对疟原虫有致死作用,不适用于诱导配子体产生。不同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甚至同一分离株的不同克隆产生配子体的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一些可产生较高的配子体血症,另一些则不产生明显的配子体血症。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体外培养技木已广泛用于研究疟原虫有性体的发育过程、免疫学及抗疟药物。

关 键 词:疟原虫 恶性 配子体 体外培养 

分 类 号:R382.31[医药卫生—医学寄生虫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