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文胜[1] 姜月顺[1] 柴向东[1] 李铁津 符连社[2] 张洪杰[2]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 [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22
出 处:《中国科学(B辑)》2001年第2期161-166,共6页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69890221)
摘 要: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表面光电压谱及荧光发射谱对两种以具有识别功能的巴比妥酸基团作为受体的两亲性给-受体型分子, 5-(-4-十二烷氧基苯乙烯基)-(1H,3H)-2,4,6-嘧啶三酮 (PB12) 和5-(-4-N,N-二-十二胺基苯乙烯基)-(1H,3H)-2,4,6-嘧啶三酮 (AB12)的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分子间氢键、?-?及van der Waals等弱相互作用的协同调控下, 随着浓度的增加, PB12形成J-聚集体, 而AB12形成柱状囊泡形H-聚集体. 当溶液浓度大于10?4 mol/L时, PB12在峰值波长500 nm附近出现来源于J-聚集体的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带 (TICT) 的发射, AB12在峰值波长600 nm附近出现来源于H-聚集体的激基缔合物的荧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